邓绍松是位老珠农,1985年就开始养殖珍珠。起初他在营盘的珍珠场参加培训,学习切片、插核等珍珠养殖技术。学成后他从彬塘村的一个信用社800块钱,同时自筹资金,克服各种困难进入珍珠养殖行业,从小规模做起,一直坚持到现在。30多年来,北海珍珠产业状况有高峰也有低潮,但是他却从未放弃过。

见到邓绍松时,他把摩托车停在路边,远远地就和记者打招呼。他说,刚刚结束了在海上的作业。每天6时就得起床安排各种工作,除了管理插核工作,还要到他的海上珍珠养殖基地查看育珠贝放养情况和珍珠螺的生长情况。



在他的带领下,记者在海滩上步行数分钟后来到插核基地,该基地位于铁山港区的LNG码头,每天有20多名工人插核,日均插核量在1万贝左右,今年计划花100天左右的时间插100到200万贝。这样的插核规模,在珍珠养殖户中是少见的。



邓绍松是个比较有想法的人,他有着和其他珍珠公司和养殖户不一样的插核管理方法。例如,珍珠螺幼贝运回来后他不会着急马上开工,而是对其观察,待其处在一个合适的状态再进行插核。他认为,在幼贝合适的状态下插核,这样珍珠母贝的含珠率、成活率会更好。还有一个方法是让每个工人把插好核的珍珠幼贝都放在各自的笼子里,在笼子上标上数字。这样,待开贝取珠的时候,就可以知道具体每个工人的插核技术和工作效率,更好地总结归纳出好的插核方法,可以有效提高下一次的产量。

“这么多年,我经历了珍珠产业的起起落落,各种时期都经历过,也算是一名见证人吧。”邓绍松说,“我对南珠始终有种不舍的情怀,从没有考虑过做其他的事情,只想把养珍珠一直做下去。”